先来谈谈茶叶之雅
千年之前,陆羽有云:"茶最直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四个字相比于日本的和、敬、清、寂多了一份真诚和恳切。
千百年来,中华的民族文化与智慧都离不开追求事物的变化,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茶中之雅道也亦是如此。这四个字代表了茶叶品饮者对自然之味的极致追求和对自己道德和审美的约束。
精,代表的是精干,简练,不做作,不拖泥带水。茶叶本来就是自然造物,天地孕育而生。我们能做的是能减则减,在把茶的本性发挥好的前提下,多余的东西都要去掉。而且不仅程序上要减,茶叶品饮的人数也要少。《茶经》里讲"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港。,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原因。
行,代表的是行动,是行为,不能光说不做。更不能光凭想象喝茶。我遇到过一位"大师",茶山都没去过,茶树只是在照片上看看。但是其人总结了一套理论,可以喝出来茶树所处海拔,也可以喝出来具体树龄乃至农残超标程度。听上去神乎其神,粉丝也不少,甚至于还要出书。凭想象喝茶,而不去行动,又怎么能对茶叶有深刻的理解呢?
俭则有意思了,俭是朴素吗?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可是你看古人写的茶书,只要听说哪里的茶好,跋山涉水也要去找到。听说哪里的水好,费尽千辛万苦也一定要用上。还要讲究天时地利,两三好友,围坐天地之间,用天下最好的水,泡天下最好的茶。
这画面朴素吗?一点儿也不朴素,那哪来的俭呢?这里的俭更是代表一种心里的素净。真正的艺术向来的是求里不求表的。行茶与品饮者可以抛弃任何茶以外的东西,一切从俭。茶是根本,它本身就是朴素自然的。水是茶叶的载体,追求这两种东西到极致,在茶味中寻求滋味的变化与浓淡的享受,这是雅道。相对的,过分追求华丽的服饰,注重泡茶手要怎么转圈、怎么翻花这类则与朴素的茶叶精神有些违背,应该适当减少。
德就更不用说,行好茶之人必为有德之人。德行不好,心术不正之人,泡不出一杯好茶,也与好茶无深厚之缘。做茶如做人,人若投机取1巧,其茶叶肯定经不起排敲。
现代茶之雅道,更应该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以及茶的实用之道。自是两三好友,择一雅室或一山清水秀之处,清风徐徐之下,煨一炉好水,泡一泡好茶,听泉水叮咚,观风云变幻,才不负茶人之心境。又有文人字画或琴萧之音,隐隐约约,连绵不绝,此谓之文人茶。文人茶意境虽好,但不能本末倒置,只享受环境之乐而轻视茶叶之味称不上茶之雅道。我所见有些地方现在过分追求意境和外在感觉,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茶,缺乏对茶的尊重。喝茶要潇洒,自如。茶要好,水要合适,人要对,虽不可有粗鄙之语,但绝不能有过分做作之心。用最简单最合适的方式,把一泡茶泡好,发挥好,再有适当的山水秀丽、琴声书画点缀,岂不美哉!茶将好的东西包容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高明的雅道了。古人在追求茶味的同时又保持了文人茶的雅致,在这里分享一首诗给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诗中的画境,诗人对茶的喜悦与讲究溢于言表:
仙种先春仙已去,采春长梦望仙事。
老来仍艳通灵峰,雪水空貿满瓦瓶。
再谈谈所谓的“俗”
所谓的“俗”,其实绝对称不上俗。我常常说茶有两种,我们以上讲的这种,是有很高品饮价值的茶。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茶融于市井之间,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的茶实现的是茶最基本的功能:解渴。有些家庭还把竹时、花朵、甚至于一些中药材都拿来当茶饮冲泡,为求改变水味,使水里有滋味。虽然这种茶没有太强的艺术性,泡法简单原始,喝法只求过瘾。但是简单自然,而且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
尤其是云南地区的民族同胞,他们对茶的热爱深入骨髓。有些民族认为茶树孕育了天地万物,更是对茶树敬爱有加。在他们日常生活中饮茶的方式就更特别。比如“竹简茶、土锅茶、凉拌茶、青竹茶、酸茶”,还有像“龙虎斗、擂茶”等等等等。他们把茶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烤着喝,可以凉拌来吃,也可以腌酸来吃。茶叶在他们的生命里,承载着以往的历史,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他们对大山的敬畏和崇拜。他们喝茶的方式虽很原始朴素,可是其中有许多所谓的"茶道"值得学习的地方。守着这片山,悠然自得的喝一杯好茶,泡一杯好茶,心中时刻敬畏自然,尊重每一杯那来之不易的茶水,懂得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尝遍所有滋味,仍然对其热情不减。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修养。
“雅茶”也好,“俗茶”也罢,茶叶本就可以雅俗共赏,可是也不能完全混为一谈。追求极致口感的茶道与承载儿时味道的百姓茶从一个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造福不同的人群,留下不同的情感。我们刻意卖弄人为规范的“艺",夹杂在这两者之间,究竟能沉淀下些什么呢?
提示:点击加入2000人的QQ专业群:5919079弘扬六安瓜片,提供老百姓喝的起的原产地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