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是山名,又名齐云山,在安徽金寨县。名茶六安瓜片产于齐云山,齐云山瓜片历史上也叫六安瓜片。茶称瓜片,是因为叶形似瓜子,产于齐云山高山上的茶,叶内山茶,低山或山下周围所产的。叶外山茶,一般内山的称为“齐山名片",特别是蝙蝠洞口的产品为最好。
关于蝙蝠洞的茶树,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而 又美好的故事:
古时,在金寨麻埠镇,有个名叫胡林的雇工,为当地一个雇主到齐云山采制片茶时,偶然至人罕到的悬崖,看见一个石洞,洞中栖息无数蝙蝠,洞口长有几株奇异的茶树。满树的一芽三、四叶嫩枝,于是他就采摘了一些,带在身上筐内,回家时路上口渴,就在路旁茶棚里泡饮,霎时间壶中浮起云雾,犹如柔软纱幔,凝若一朵祥云,状似白色莲花,越来越显,冉冉升起,奇香扑鼻,满屋香气,久久不散,引起在座者的惊讶,遂有“云雾茶"之说。
另有一说,有年茶春,一群采茶姑娘结伴上齐云山,其中一位在蝙蝠洞附近发现一棵大茶树,枝叶茂盛,芽头肥壮,她动手就采,奇妙的是新芽边采边发,越采越多,直到天黑,仍是满树新芽。次日一早,她又攀藤附葛,踏露登岩而来,走近一看,茶树已赫然不见,遍找无着。于是有了“神奇" 的美谈。
神话传说,深深吸引着当时在省农业厅特产科和实验茶场工作的青年。1953年春,谷雨刚过,大别山茶区的春茶已进入采制高峰,齐云山因山高气寒,茶树萌发迟缓,比山下的要迟上十天半个月以后才开采。我们三人结伴在4月29日从独山出发,步行四十里山路,直奔齐云山蝙蝠洞。
到了齐云山,我们住在一户姓皮的茶农家中。蝙蝠洞附近有吴、李、戴、皮,四户农民,都种植茶园。常年实行茶粮间作,茶树长势一般,有的缺棵亚种。当时,根据茶树萌芽情况,遵照当地风俗习惯,当地人选了黄道吉日,定于5月1 日春芽开采。
4月30日,我们带了绳索、砍刀等物,在吴姓茶农带领下,去攀登蝙蝠洞,一睹“茶农"风采。蝙蝠洞距我们居住的地方只有二里地远,但是一路上都需要用砍刀斩乱枝,割荒草。
来到蝙蝠洞下,眼看着洞口在距离山顶不远的悬崖峭壁之上,要想攀登是很惊险的。洞深约三四米,自上而下有一大石缝,与地面成70至80度倾斜角,宽约20多厘米,可通过石缝登攀而上至洞口,人胖的,甚至衣服穿厚了,都难能通过狭隘的石缝。
我们三个人中,我身材较瘦小些,便从左侧沿石缝侧身,两手攀住石缝中的枝叶,两脚踩岩,缓缓自上而下,因衣服太厚,卡在石缝之间,第一次未成功。我脱去毛衣,第二次苦苦坚持,汗流浃背,上登下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两手血迹斑斑,最后终于登上了深约三、四米的蝙蝠洞。
一到洞口上方,首先几只大若小脸盆似的黑色蝙蝠从洞的深处,呼呼作响,如风似涛,洞口有两株几十厘米高小茶树,覆盖在悬崖上,长势旺盛、叶色深绿、叶面隆起。我顺手折下二枝,留为标本。洞口土坯表层为软软的蝙蝠粪便,或谓茶树天然肥料。绝壁处有泉水自上方流下,据说终年湿润着洞口茶树。
在茶农帮助下,我们用绳索丈量了洞口离地面的高度,约是15到16米。茶农介绍说,蝙蝠洞口的茶树系鸟粪和茶籽于此发芽而生。树龄在七、八十年以上的,百闻不如一见。神茶的传说,一睹为实。回忆半个世纪前的亲身所见,至今仍历历在目。
实地学采制
作家梁秋实在《喝茶》一文中记述:“有朋自六安来,以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者有荒野气息扑鼻。”
六安瓜片的采制,我们实地学习了好几回。
茶农是十分辛苦的,在整个春茶季节,夜以继日,在采茶、制茶、售茶全过程中,全家冲力以赴,很少休息,只盼望茶叶高产优质,卖个好价,使生活有所改善。头茶开采那天,天朦朦亮,就早早吃罢玉米粥,带上玉米粑、水壶,出门直奔茶园,先选茶树上“开面”而不见芽的采下,即开面顶三叶,带一些三、四叶也要采下,一直要采到天黑才回家。晚上在油灯下进行扳篇,先摘第三叶(叶梅片,质量差些),次摘第二叶(叶瓜片,质量次之),再摘第一叶(叶提片,质量最好), 然后把芽连上部嫩枝和下部粗梗或第四叶拆开,叶针把子,质量最差。扳片以后,老嫩叶分开炒,炒好才打堆,总称瓜片。
炒茶时用斜铁锅,炒叶量很少,一次投叶一二两,炒时用小芒花帚,使片片叶子在锅里均匀滚动,从炒生锅到熟锅,起到杀青、做形作用。为调控锅温,往往一人炒叶,一人烧火。当天采的鲜叶,当晚炒完。
常是东方吐白,天亮之后,采茶姑娘又要上茶山采茶。男人们留在家里,架木炭,用烘笼,给出锅叶上烘笼打毛火,烘时,火温高,烘叶量很少,每笼三、五两,不到一分钟就翻动一次,做到叶叶受温,着热均匀,知道叶体收缩,白霜显露,手掐即碎时为止。制好的瓜片茶,趁热马上装入铁罐并封口。
那一天,他们制出的瓜片是一斤半左右,另有少许针把子,是副产品,留为自饮茶。当时,我们向茶农买了半斤瓜片茶。那是道道地地的蝙蝠洞正宗产品,十分珍贵。
1953年的大别山茶区,茶农的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坯草屋。烧得是树枝、木炭,点的是油灯,吃的是玉米、咸菜萝卜。来客时,要下山步行二十来地买上大米,割点鲜肉,炒上韭菜肉丝,用大米饭招待客人。睡的地方更有意思,就是在两头木架上扎上用稻草绳编成的网,再铺上稻草就是床铺,睡起来大有“席梦思”之威!当时,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用菜油点灯照亮 一闪一亮,若现若隐,十分有趣味。
细说瓜片工艺
三人三日行,带回的瓜片可是宝贝。当时蝙蝠洞年产的瓜片仅一二十斤。品茶那天,准备了渭河的水,茶具是瓷壶、玻璃杯、有盖茶杯。分二组冲泡,一组用茶壶泡茶,一组用茶杯泡茶。洗壶温杯后,加入泡茶约五分钟。两组分别把壶中茶汤倒入玻璃杯或打开杯盖,顿时可闻到一股兰花香,经久不散,初入室者有满屋浓、淡的花香感,再细品茶汤,只见汤色清澈,味醇回甘,香留齿舌。第二泡时香味更佳,对看瓜片外形是单片或茶,叶缘背卷,叶色宝绿而微黄,显有白毫,在座者赞口不绝,连称好茶,好茶!
六安瓜片做为我国历史名茶,扬名古今。清嘉庆年间列为贡茶,其产销历经沧桑,几上几下,1930年前后为其盛产高峰,有“斤茶斗米”之说,即一斤片茶兑换一斗(25市斤)大米。目前已成功申报六安瓜片地利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产量达6880吨,价格从2000年500克几十元至2007年的几百元,精品六安瓜片更达到每斤2000元。瓜片在国内外屡获各种奖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 时,胡锦涛之席将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绿牡丹四种名茶,赠送给普京,成为国礼茶。
六安瓜片从名茶成为国礼茶,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茶区自然条件。齐头山是大别山东北麓,顶方四平,故名齐头山,林木葱翠,云雾笼罩,山中有水晶庵、雷公洞、蝙蝠洞、观音岩等名胜古迹,原淮河流域,年均温度15℃,年降水1200至1300毫米。土壤多为黄棕壤,质地疏松,土质深厚,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长在优质的生态环境间,平日保持着良好的山水条件,绝少污染。茶树品种以独山中叶种为主,运制瓜片茶。
二是独树一格的采制技术。采摘标准与一般绿茶中的名优茶迥然相异,瓜片茶采下的鲜叶是开面时的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一般名优茶采下的往往是芽头或一芽一、二叶,甚至有越嫩越好。瓜片杀青前对鲜叶处理,有一道扳片工序,把嫩叶、老叶分开炒制。这是十分精细、科学的杀青工序,而且在生锅、熟锅之间完成杀青、造型的要求,成功地使单片或茶、叶缘背卷,状如瓜片。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拉老火,即烤干,是在地炉中燃木炭,火苗长高盈尺,每二人抬一烘笼在炉火上一罩即去,交替进行,抬者一步一招,颇具节奏,且配合默契,犹如舞蹈姿态,甚是好看。整个制茶过程,从扳片、杀青、做形、烘焙、封罐等十多道工序的精细加工而成瓜片茶,制出了它的独特品质。
六安瓜片百年以来以其优异风格,博得众多爱茶人的青睐,成为全国十大名茶而绽放光彩。
提示:点击加入2000人的QQ专业群:5919079弘扬六安瓜片,提供老百姓喝的起的原产地好茶!